当了一个月的“天线宝宝”患了9年帕金森的他“自由”了


联系人:邢先生 | 手机号码:138-1092-1567

    昨天,42岁的熊先生独自从老家无锡赶到南京脑科医院,行走自如的他,脸上洋溢着满意的微笑。谁能想到,一个半月前,他还遭受着帕金森病的困扰,四肢僵硬,无法正常活动,生不如死。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昨天,在南京脑科医院举办的帕金森病义诊活动上,专家指出,帕金森病早发现早治疗非常重要,对于经左旋多巴治疗至少5年以上效果不明显的患者,则可以尝试装脑起搏器。

  四肢僵硬 33岁男子患上帕金森病

  熊先生是某单位的公务员,2003年,33岁的他突然出现了右腿发冷、僵硬的症状。诊断为帕金森病后,熊先生开始吃药接受保守治疗。刚开始,药物对他还是有用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药物的威力逐渐减小。“吃一颗药,只能维持2小时,单位照顾我,让我只上上午半天班。”熊先生也曾到医院住院治疗过,但是,医生跟他说,只能吃药保守治疗。但是,他吃的治疗帕金森的药已经达到了最大剂量一天4颗,“超过这个剂量,对肝脏损害比较大。”

  今年春节前,熊先生得知南京脑科医院神经外科章文斌副主任医师可以通过手术的方法治疗对药物治疗已经效果不明显的患者,他迫不及待地在家人的陪同下赶到南京。随后,熊先生住进脑科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章文斌给他植入了双侧脑起搏器,术后10天,当章文斌通过遥控器打开脑起搏器时,熊先生那不听使唤的胳膊和腿又成了他自己的了。

  经过术后1个多月的休养,如今,熊先生恢复得更好了,已经看不出曾经饱受帕金森摧残的痕迹。“这次,我是自己一个人来的!”熊先生很是得意地告诉记者。五一以后,熊先生将以全新的姿态重返工作岗位。

  数据显示 我国每年新增10万帕金森患者

  据章文斌介绍,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在65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高达1.7%。我国目前有200万帕金森患者,还在以每年10万新发病患者的速度增长。江苏则有14万帕金森患者。而且,还有部分青少年型帕金森。

  南京市鼓楼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徐运教授指出,帕金森病除了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还要早治疗,从治疗初期就应考虑到患者的长期全面获益,以保证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的帕金森病治疗药物左旋多巴虽然能控制震颤等运动症状,但用药3-5年后,50%左右的患者就会出现“剂末现象”、“开关现象”等运动并发症,并且药物疗效逐渐减退。

  因此帕金森病在早期治疗时应考虑长远效果,比如使用国际国内治疗指南推荐的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森福罗作为早期起始治疗的首选药物,这样在控制疾病症状的同时还可以推迟使用左旋多巴类药物,从而延迟和减少运动并发症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为保证和提高帕金森患者的生活质量奠定基础。

  脑起搏器 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

  据章文斌介绍,脑起搏器(DBS)是利用脑立体定向技术在脑内某一特殊位置如丘脑底核植入电极。DBS的脉冲式放电刺激产生了规律和稳定的放电模式,纠正了患者基底节环路神经元的异常兴奋和不规律放电。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包括“起步困难”、“步僵”等症状,而且还能减少左旋多巴的用量。

  据了解,手术主要适用于以下患者:(1)典型帕金森病,曾对左旋多巴制剂有效。(2)经系统药物治疗后,无法再控制症状或出现运动障碍合并症,调整药物亦无法改善。(3)无严重的认知和精神障碍以及严重脑萎缩。(4)确诊后经过左旋多巴治疗至少5年以上。

来源:《南京晨报》

联系人:邢先生 | 手机号码:138-1092-1567

加微信: 138-1092-1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