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曾智军教授团队在柳叶刀子刊上发表重要学术成果


联系人:邢先生 | 手机号码:138-1092-1567

2023年10月25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神经科学研究所曾智军教授与张玉生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上发表题为《Plasma metabolomic profiling of patients with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reveals positive role of neutrophils in ischemic tolerance》的最新研究成果,报道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诱导的缺血耐受新机制与血浆生物活性代谢物(plasma bioactive metabolites,PBM)的发现,并阐明PBM可通过血液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的正面作用减低在随后发生的脑缺血性卒中的脑损伤并改善预后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1.png

缺血预处理是轻微、短暂或非损伤性的缺血刺激,触发内源性保护机制,提高对随后严重缺血损伤的耐受性,此现象称为缺血耐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称为“小中风”)是缺血预处理的临床事件。众所周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后续发生缺血性卒中(脑梗死)的风险密切相关,可作为卒中复发的重要预警信号。然而,不太为人所知的是,TIA对随后的脑卒中事件也具有明显的内源性神经保护作用,作为机体应对随后可能发生“大中风”的适应性反应。近年的基础及临床证据均表明,TIA的确对继发的缺血性脑卒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然而,TIA是如何诱导此重要的神经保护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代谢组学技述,探索TIA患者与缺血耐受相关的血液代谢物的改变,发现TIA可诱导血浆生物活性代谢物生成,其中主要包括反式13,14-二氢视黄醇、9-氧代-10E,12Z-十八碳二烯酸、20-羧基白三烯B4,以及前列腺素B2。团队进一步通过整合分析TIA患者血液样本中的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出乎意料地发现这些生物活性代谢物可通过血液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发挥脑保护的作用并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中性粒细胞一般被认为是脑缺血性卒中后诱发神经炎症并引起脑损伤的主要原凶之一。本研究的发现揭开了人们对中性粒细胞的一个新认知。有趣的是,本研究还发现某些生物活性代谢物的治疗效果存在性别依赖性差异,为后续深入研究其在缺血耐受的作用机制,探索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新策略,并为严重脑损伤的预防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临床见解。

本研究的第一完成单位为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容容博士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罗斯微硕士研究生为共同作者、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张玉生教授和临床神经科学研究所曾智军教授为本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ebiom/article/PIIS2352-3964(23)00411-5/fulltext  

供稿单位:科研科

责编:董思妤

初审:曾智军

复审:罗志权

终审发布:张水兴

联系人:邢先生 | 手机号码:138-1092-1567

加微信: 138-1092-1567